第二个关键词是:幸存者偏差。
幸存者偏差是指,当取得资讯的渠道,仅来自于幸存者时(因为死人不会说话),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。
此规律也适用于金融和商业领域。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“传奇”,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。而其实有些也许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。
用更通俗的话来讲,就是你和你朋友各自成功得地追到了一个女神,你们两特别巧合的是每次见女神都不知道为什么穿了蓝色的衣服,这不等于穿着蓝色的衣服就能追到女神。
这在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商业史上过于明显。各种场合充斥着荒谬的成功言论和总结,但往往都是错的。
事实是,当大势离开的时候,你怎么做都是错的。
生产要素的价格是有周期的,在不同的周期里,不同的要素价格不一样。持续性的成功是来自于对全要素,全市场与长周期的深刻理解。但大多数都根据自己所属的那个小节点来总结方法论。运气好的时候,总结正好是对的。但更多的时候,是错的。
太多的人对商业的理解,和认为穿蓝色衣服可以追到女神是一样荒谬的。
当一个周期结束后,并不会以某一天为节点立马变成下一个周期的样子。他总是有个过渡期,也许是三年,也许是五年,甚至是十年。
悲惨的人就是那些在末端进入,还以为自己是来抄底的人,本质上是对环境变化的漠视,以及商业嗅觉的不灵敏。
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跳出幸存者偏差的时候了。
做互联网的,以为流量是核心,错了,效率为先才是过去互联网打败别人的本质。那么多互联网企业一旦流量红利吃完,就立刻暴露出效率的巨大不足。这几年发展的好的,都通过组织重构率先解决了效率问题。
做零售的,以为渠道是核心,错了,未来只有数据是核心,技术正在重构渠道,新渠道就像细胞分裂一样出现,大量传统渠道已经不堪一击。只有数据是DNA,是高于渠道的。正如马云所说:未来数据就是石油。
每一个产业,每年都好像有个新的词汇,本质性的来说,只是在波动中,出现了利差。
我们一定要努力地与自己的惯性思考作对抗,抛开幸存者偏差,找到真正的真相,这是我们通往未来的船票。

长期价值的判断来自于朴素的思考,而不是各种花里胡哨的分析。
2006年后,一个通过炒期货发财的中年人,运用了各种分析方法得出一个结论:铜价肯定会跌。差一点,他就彻底完蛋了。
为什么?是他的分析手法不高明吗?不是。
是中国长达20年的房地产周期已经展开,所有的电线,各种家电,都需要源源不断的铜,在这个情况下,铜价怎么会跌?
所以,我们学习,我们观察,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加冷静,客观,成熟,准确的人。
而不是学一堆“术”,但是这些术并没有什么内核。所以他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封闭的逻辑。它并不能帮助你,他只会让你显得自己很机智
顺利的时候,我每天都思考一件事情,上一阶段顺利的背后,我做错了什么?那些正确的,都不值得反复讨论,说多了还容易自我膨胀,但那些好的背后一定藏着问题。
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一个巨大的,高悬在头顶的。那么我们不应该多花一分钟去自我满足。
昨天深夜和朋友讨论:什么是创业者的悲哀。他说创业者的悲哀就是没有成功,只有成长。
我说我不这么认为。我认为创业者的宿命与悲哀是:你的思维逻辑换成了以增长为目的的闭环逻辑后。前期确实有好处的,但有一天,你发现,增长会到尽头,增长也不会带来幸福感。
所以这里说到了两个问题,第一个问题是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核心能力是什么?核心能力只有一个,那就是不断捅破天花板,捅破上一个天花板,进入下一个更广阔的天空。
第二个问题是过去用增长的快感替代幸福的充盈感的时代,已经穷途末路。未来,创业者和企业家还需要一个能力,那就是感受和理解幸福的能力。